历史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一百多年前,德国人来到青岛,本想把远东这块地方变成德国永久的殖民地,于是便大动土木,在青岛不仅盖了相当数量欧式的房子,还修建了铁路、车站、工厂、完善的市政设施等等。没成想,这些东西一百年后竟成了弥足珍贵的宝贝,还有那么多文史专家在研究。
相比之下,德国境内的同期建筑因翻新改造和战争破坏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在青岛高速发展的今天,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的“欧洲城”,作为一个整体,要比德国更加具有德国风味。

  “作为那段历史,它已经翻过了那一页。那段历史可以供后人对许多事情进行思索研究。我们现在可以把这段历史看作是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我们接触的所有的德国朋友都对中国的现状未来都充满了好感和信心。”青岛人以宽容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历史,这一点,尤其反映在青岛市对殖民时期建筑物的保护方面。日据时代、国共内战,尤其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使青岛的德式建筑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
青岛的“洋房”
青岛的“洋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市开始投入巨资,逐步开始依照原样修缮当年德国人修筑的炮台、街道、法庭、行政机关以及各类民宅。有360多栋上个世纪初的西式建筑,被纳入城市风貌保护区,得到了良好的维护。1993年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及人口发展的需要,青岛东部建起了新城区,这里街道宽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是,人们还是对红瓦绿树,欧式风情浓郁的老城区情有独衷。

  1913年的《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这样报道:“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这景色简直就是德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这种完美被康有为用中国方式表达为“红瓦绿树,青山碧海”。

  相比别的城市,青岛的建筑普遍都不是很高,体量较小。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民居都是不同局部的红屋顶,有的红色琉璃瓦还装饰在顶层的窗户上。在老青岛,天际线上蔓延的全是德国式屋顶与高耸的塔尖,中国古代流行的青砖被红砖取代。青岛八大关一带,集中了最早一批红屋顶建筑。那里曾经是国内外名人雅士云集休养之地,建筑设计师们将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淋漓发挥,24个国家的风情建筑共生共存,筑就了八大关别墅的百年建筑传奇。

  青岛老城区内有几百栋德式建筑,德式官邸位于青岛老城区中心的信号山麓。德式官邸原称总督楼,由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始建于1905年,1908年竣工。在近百年时光中,德式官邸虽历尽沧桑,但其基本价值感依然烁目。客观地说,就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艺术价值而言,20世纪在中国诞生的其他西方建筑恐无一能出其右。199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德式官邸旧址”。

  外部建筑气势雄伟,外观为古堡式,隔音隔潮,且冬暖夏凉。部分外墙饰以以花岗岩作装饰,正门墙上由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墙角伸出一根粗大的石柱,由之引出的“锚链”环系于太阳四周,以石料凿成帆结作装饰,在波浪饰檐头上伸出一只诺曼底龙头。窄小的圆拱窗壁下镶有精雕的石制窗饰。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大楼为东西向,座东面西,西侧为正大门。1957年环绕宾馆修建了围墙,形成占地面积达86,000平方米的庭院。

美丽的青岛
美丽的青岛

  大楼分4层。底层为半地下室,有房间、储藏室、锅炉房、伙房。第二层,有门厅、大厅、会议室、餐厅、房间和花房等。三楼为总督家眷的私房。客房和家仆住房均在四楼。顶层为阁楼。全楼共有大小房间30个,其中主要房间13个。各房间互相贯通,但又各成一体,内部装潢陈设异常华丽。每个房间的吊灯和壁灯造形各异,历时近百年仍完好无损。各房间都安装德国制成的壁炉和暖气片。

  德国历史建筑一览

  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引发了城市的第一轮建筑潮,不同风格,多种流派的德国建筑奠定了青岛的欧陆风情,直接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八大关建筑群。

  1.始建于1899年10月的依尔梯斯兵营,位于优美的汇泉湾畔,南欧典型建筑风格,是德国在青岛第一座兵营。

  2.医药商店,建于1905年,是当时青岛最漂亮的青年风格派建筑。

  3.水师饭店,建于1901年,为德国中古时期新文艺复兴风格,是海军官兵的休养场所,也是青岛第一座设有大型礼堂的建筑。

  4.俾斯麦兵营,始建于1903年,德人在青兵营中投资最多、设计最精良的一处,具有浓重的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

  5.胶澳警察署,始建于1904年,是一幢德国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的建筑,塔尖与山墙气势宏伟。

  6.圣弥爱尔教堂,始建于1931年5月,该建筑采用新罗马式风格,塔尖曾是青岛的地标。

  7.胶澳总督府,1903年动工兴建,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样式,依山面海,气势宏大。

  8.迎宾馆,1907年10月建成,装饰华丽、耗资巨大。曾为历任胶澳总督和市政首脑宅邸。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曾在此下榻。

  9.观象台,建于1910年6月,欧洲中世纪城堡式风格,通体由粗面石块砌成,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

  10.基督教堂,始建于1908年8月,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与周边环境和谐,给人油画般的感觉。

  【天津意式风情区,风情说不尽】

混搭更美丽 盘点坐落在中国的欧式建筑
天津意式风情区

  在天津的九国租界中,意租界面积不大,建立较晚,但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群。据介绍,这里的优秀建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意大利风貌建筑,二是意大利风貌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建筑,三是欧洲其他国家风貌建筑。

  从天津火车站出来,沿放射状的街道西行,大约10分钟,便会踏进一个不一样的街区:由青色石板铺就的街区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科林斯式石柱,柱上镌刻着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女神。街道两旁的双层花园别墅,装饰着穹顶、塔楼、石柱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符号。

混搭更美丽 盘点坐落在中国的欧式建筑
特色街区

  意式风情区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区,已有百年历史。1902年6月,意大利公使与天津海关道正式签《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这是意大利在域外的唯一一处租界。虽然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仍原汁原味的完好保存下来,从而成为意大利本土之外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意大利风貌建筑群。

街道到处充满特色
街道到处充满特色

  意租界住宅建筑群以马可·波罗广场为轴心,沿马可波罗路(民族路)和但丁路(自由道)修造,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约51公顷。

  这里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尤其是马可·波罗广场周围的建筑,以凉亭圆拱和爱奥尼克式廊柱典型地体现出罗马风格。这种古典韵味建筑一直保留着古罗马建筑那种稳定、平展、简洁的特色。大量采用古罗马的高低拱券、穹顶、塔楼、柱式,使这些房屋独具魅力。